> 產業動態 > 產業動態
 
 
Sony切割事業推動改革 如何扭轉內部費思量
刊登日期 :2015-06-09   /   資料來源:電子時報

2015/06/09-范仁志

Sony組織改革走向分割提高靈活性,新舊社員反彈成為重要問題。圖為Sony的CFO吉田憲一。法新社
 
日本家電巨擘Sony連年虧損,目前的組織改革在部分部門成果已現,但公司的2014會計年度(2014/4~2015/3)財報仍為虧損,相較於已經轉虧為盈的日本家電大廠Panasonic,Sony表現不佳,高層因此也成為退休社員或投資者的箭靶。

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過去的Sony與Panasonic都已經不可能重現,經營者的責任不是學歷史學家回顧,而是找出最適合現在公司的生存之道。 Panasonic選擇放棄高風險的消費市場,減低對公司組織意識的改造;Sony留在消費市場,便選擇大幅改革公司的組織與社員意識,但就必須面對風險 與反抗。

 
 
仔細檢視Sony,這家公司其實還有不少具優勢的技術與業種,如零組件事業的CMOS影像元件、從美國購併的影音娛樂事業、網路事業與遊戲事業充分合作的 家庭遊戲機事業、帶來金流的金融事業等,佔公司總營收都在10~20%之間,如果不是劣勢事業虧損太大,各部門獨立的利潤其實都很可觀。

而且即使是虧損很大的事業,如PC或電視,虧損原因之一其實是集團目標太高,如VAIO在獨立前的年銷售目標是1,000萬台,獨立後重新進行市場調查, 年銷售目標則減為30萬台水準,這差距達33倍的數字,凸顯以往過高的經營目標,帶來過高產能與庫存,造成虧損的問題。

因此現在Sony的組織改革方向,就是把集團總部逐漸轉換成控股公司,各個事業部門在適當的時候切割出去,憑各自公司負責人判斷以經營獲利,切割出去的電視事業很快轉虧為盈,就是成功的範例。

但這種改革方向,正如Sony的副社長兼CFO吉田憲一所說,現在Sony的社員中,認為有個Sony品牌的大樹可以遮陰比較好的人,似乎多於考慮現實將 公司切割以提升經營效率的人。希望名片印的是Sony,而不是VAIO、Bravia、Walkman的人,對目前Sony的組織改革方式,抱持或明或暗 的抗拒。

不可否認的是,公司切割的話,不只是名聲不好聽,每個人身上經營責任變重的問題,會讓部分以為進入大公司就像進公家機關一樣,得過且過混吃等死最後拿終身俸退休的人難以適應。Panasonic選擇不去調整社員這種心態,但Sony便須面對。

而Sony股東與退休的老社員,對Sony的印象依然停留在20世紀,同樣批評Sony現在的組織改革,基本上也是問題。過去的Sony一如現在的美國行 動裝置大廠蘋果(Apple),靠獨創性產品賣錢,任何公司都想這樣經營,但如果做不到時,如Sony現在高層般面對現實將本求利才是正途。

相對於市場上的外敵,對現在Sony而言更危險的,或許是混吃等死或還活在20世紀的那些內患。
360°:Panasonic與Sony改革路線差異
Panasonic與Sony都在2013年更換社長,並宣布新的組織改革,但雙方的方向性則有差異:Panasonic重點從B2C的家電與消費性電子 事業,轉向B2B的汽車電池與住宅相關事業;Sony則強調不會放棄家電與消費性電子事業,繼續留在比較不穩定的B2C市場。

Panasonic與Sony都是日系企業,舊的經營習慣為高層動腦基層動手,中低層只要完成高層交辦的任務即可,不須自動自發以致節外生枝,與鼓吹主動性的若干歐美企業,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在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的B2C市場,基層員工若不能主動積極反應市場趨勢,或是高層不授權讓基層無法主動,企業很容易因為產品突然滯銷,造成重大虧損被市場 淘汰;B2B相對穩定,特別是每個車款至少生產5~10年的汽車,零組件市場變化相對緩慢,依照高層命令的經營模式,依然可行。

在日本人眼中,Panasonic選擇放棄家電市場,就在於不願意改革高層動腦基層動手的企業文化,而Sony不能放棄消費性電子與家電市場,就必須、甚至是被迫要放棄日系企業的習慣,鼓勵各事業基層的主動性。

 
 

 
關於聯盟活動訊息產業動態會員專區技術服務技術發展相關網站聯絡我們會員登入
版權所有 © 2012 先進微系統與構裝技術聯盟    服務信箱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中興路四段195號17館203室    電話: 03-5917408    傳真: 03-5917193

網站設計

支援IE、Firefox及Chrome